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专题报道二

811上午,全国“两课”百名优秀教师、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博士生导师钱广荣教授应邀为学员作题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探讨”的报告。

    钱广荣教授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要以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把握教学内容体系三大部分的实践理性为学理前提,以阐明其实践理性与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逻辑关系为基本理路,从实现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培育教师的实践教学观念与能力、创建实践教学的培训和研修基地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建设。要把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学理前提,首先要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实践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宗旨和本质要求,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所概括和反映的社会实践理性分析和表达出来,引导大学生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推进的社会实践,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接受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基础课实践教学要注意分析课程内容体系与其所反应的相关社会实践的客观规律与本质要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其实践理性的教学,不能将实践教学与教学实践相提并论。基础课教学内容自身就蕴含着实践理性。

 811上午,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负责人王习胜教授应邀为学员作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与易识形态性问题”的学术报告。

    王习胜教授认为,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经验和实证基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成果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表现在指导思想的科学性,基本理论的科学性,实施方法的科学性。

811下午,全国高师院校优秀教师、博士生导师戴锐教授应邀为学员作题为“经由‘法律基础’的公民与公民社会之路——如何通过‘法律基础’课培养现代公民”的专题报告。

戴锐教授从《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教学目的与面临的形势入手,指出《基础》课的教学要把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要改变单纯法律知识传授的现状,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戴锐教授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法律基础”课培养现代公民。他认为,公民资格限定了公民的范围,确定了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对公民资格的认识是我们理解公民教育内涵的逻辑起点。公民资格是以公民为基点,对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体概括,是公民与国家或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以及公民对这种关系在心理上的体认与在生活上的实践。针对当前存在的自由主义公民教育观、共和主义公民教育观、社群主义公民教育观、多元主义公民教育观等形形色色的公民教育观,教授剖析了我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使命,公民教育视域中“法律基础”的教学重点选择“法律基础”进行公民教育的主要方法。

811日下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宋进教授应邀为学员作题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理念和路径”的专题报告。

宋进教授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有问题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包括教学要素的实效性,教学过程的实效性,教学结果的实效性。

宋进教授针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存在的课难讲、教师难当、认识不到位、理论脱离实际、教育功能定位责任边界不清晰等一系列问题,认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一是满足大学生需求,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要有问题意识;三是强化理论思维的理念;四是初战必胜的理念;五是追本溯源的理念。

    宋教授指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由理念到途径,探寻多维建设的路径,探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张力架框。从研究层面来看,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依托科研;从教学层面来看,可从内与外、上与下等方面来建设要“十有”;从管理层面来看,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切入,宏观层面,关键是把握主导性、全局性、前瞻性,;中观层面:化虚为实、总结提高;微观层面,着眼于操作性、具体性和导向性;从学科层面来看,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811上午,安庆师范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朱士群教授应邀给参加2012年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训的学员做了题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探讨”的专题报告。

教授指出,国外马克思主义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和后马克思主义四大板块,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是研究的重点,两者在理论上的共同特点是:理论上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力图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真谛,都反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都力图探索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模式。在起源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理论特征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体现了知行错位、哲学转向、来源多元、主题更新和悲观基调五个方面。报告重点介绍了两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卢卡奇和葛兰西的主要思想。

811日下午,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学琴教授应邀给参加2012年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训的学员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易识形态发展”的专题报告。


 

811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导师胡安全教授应邀给学员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与发展(‘纲要’下编教学内容解析)”的专题报告。

胡安全教授的专题报告主要围绕五个问题展开:一、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和主题。贯穿下编教学内容的主线是 “四个选择”,这四者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新社会发展变革和发展模式的整体。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1949-195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深刻影响、中国独特的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体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经验以及1950年代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环境压力等因素决定的。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78)。要辩证地看待苏联关于社会主义的实验,没有毛泽东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以及“文化大革命”问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1978-1992)。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科学总结历史、评价毛泽东及拨乱反正的基础上,发动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1992-至今)。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等。

811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硕士生导师章征科教授应邀给学员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若干问题探讨”的专题报告。

章征科的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叙写方式主要包括革命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中国革命发生、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纲要”教材的编写以革命叙写范式为主,但也没有忽略现代化叙写范式,而是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第二、“纲要”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关问题。在处理一般人物与事件、关键人物与重大事件时,应注意粗线条与精细节的有机结合。注意重大历史事件的阐释,把握“纲要”课程主线应该着眼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用学习、反思和选择(“四个选择”)关键词来概括。第三、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大视野(历史视野、理论视野、世界视野)、多学科交叉(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和比较方法(中日比较、中印比较、国共比较、落后问题、战争胜败问题)。第四、功能方面:“纲要”课程主要发挥史鉴功能和政治功能。

811下午,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合肥工业大学太阳集团tcy8722“纲要”教研部主任陈殿林副教授应邀给学员做“基于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探究”的专题报告。

陈殿林副教授的报告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为什么提出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如何操作?基于问题逻辑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着眼于教学形式和“纲要”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就教学形式而言,是指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到学生的发问,从对学生问题的辨别到问题导向,从预设问题解答到形成问题逻辑的过程;就“纲要”课程内容而言,要建构以“四个选择”为核心的问题逻辑体系,形成以大问题套小问题的内部逻辑结构,在教学中着力于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国情的认识中形成以“四个选择”为核心的认知链。问题逻辑的“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实现着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建构以“四个选择”为核心的问题逻辑体系是实现“纲要”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学内容方面:分析比较教材思考题与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异同点,分析比较政治价值观预设与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念之间的异同点,形成教学方法与路径;分析“纲要”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程要求、课程结构之间的关系,形成课程结构;结合专业建设,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形成理论支撑;这三个方面结合后方能达到课程目标(四个选择)。


   

    811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导师李宗楼教授为《概论》课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作题为“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问题研究推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专题报告。

    李宗楼认为要高度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问题的研究,这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指导制定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只有深入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掌握人权理论,才能克服对人权问题上的偏见和疑虑,才能有利于推进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报告介绍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由来,简单说明了我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概述了《行动计划》的特点:一是阐明了中国的人权立场和人权观点;二是紧密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了人权事业的发展;三是非常关注与人民群众联系最迫切最直接并且最关心的一些权利和利益问题;四是进一步增强了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五是要求在全社会传播人权理念,普及人权知识,提高全民人权意识。


811上午,安徽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硕士生导师胡安全教授以“民主集中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为题,给《概论》课教师培训班的学员作专题报告。

胡安全首先阐释了民主集中制的由来和内涵,介绍了列宁对民主集中制理论的积极探索,以及民主集中制在苏联曲折坎坷的实践,并认为民主集中制作为一个课题,在俄苏时期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民主集中制在中国的探索和实践,开始于中共的建立和民主革命,毛泽东1927年以后的建党实践,真正建立了民主集中制的革命传统;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则丰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民主集中制由中共的组织原则扩展为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原则,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新中国前期的民主集中制走向了虚化和扭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政党和国家开始了民主集中制的新实践。民主集中制在认识和实践上面临的最大的课题,就是中共提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三结合”问题。

811下午,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高正礼教授为学员作题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写的主题和主线”的专题报告。

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正礼为学员解读了《概论》的课程总要求。在廓清了“主题”和“主线”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后,老师进一步指出,就总体设计而言,教材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就逻辑结构而言,教材分为总论、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三个部分。教材各章的编写设计,是以各章标题所揭示的内容为主题,以历史进程和内在关系为主线,以理论创新成果及其价值为重点的。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本着“真懂、真信、真教”的态度,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坚持不懈,善抓机遇,增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以上各位教授都是省内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大家,报告不仅扩大了同学们的理论视野,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思考,在讲座结束的时候,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阐发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与理论思考,受益匪浅。




点击: 时间:2012-10-26 编辑:晏艳  预审:boda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