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钰民教授作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当代发展专题报告
8月13日上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顾钰民教授应邀给学员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当代发展”专题报告。
顾钰民教授的报告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遭遇到现实挑战。在鼓励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也遭遇到理论挑战。为什么中国不能搞私有化?为什么又要发展私有制经济?要解答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处理好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研究私有制或公有制,最终就是要分析所有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也即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动力和效率问题;分析所有制与人的经济利益关系,也就是公平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路分析,可以得出二点结论:其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生产力要求。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私有制从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发展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按照西方经济学思路分析,也可以得出两点结论: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具有充分的动力;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承担。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基本特征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公有制利益分散在加强,个体独立性在增强成为现代公有制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股份制、公司制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司制这一形式使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直接混合、融合。私有制的资本社会化程度在提高,资本的社会性质在增强成为现代私有制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股份制、公司制也是私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现代公有制与现代私有制基本特征的发展变化,让我们看到公司制已经成为现代私有制和公有制共同的实现形式。
顾钰民教授最后得出三点结论:第一、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效率,不能简单的做出结论,它们都有其高效率和低效率的范围。所有制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第二、私有制和公有制都存着“缺陷”,但同时他们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具有自己的优势;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方面,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利益关系。第三、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选择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们价值目标来决定的。
张奇才院长的点评称:顾钰民教授的报告是一场学术含金量高、引人思考的精彩报告。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当代发展,必须要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家有关所有制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在实践中发展的公有制理论;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张远新教授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与奠基专题报告
8月13日下午,上海政法学院太阳集团tcy8722院长、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张远新教授应邀给学员作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与奠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专题报告。
张远新教授指出,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地位。其二、学界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比较薄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个时期做得非常好,一个是延安时期,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前者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后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明确提出及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同与回应。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任务是由毛泽东率先提出和倡导的,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动的深入开展却离不开党的领导群体的拥护、响应和支持。第二部分是党的领导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品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也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第三个部分是党的领导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内涵的揭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其适合中国的情况,用以指导中国的革命,而不能照抄照搬;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用中国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来表达马克思主义,使其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它随着中国实际、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深入;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要求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四个部分是初步探索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路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第五个部分是党的领导群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成因、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意义与价值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概括和传播。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能够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任务,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最终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这是党在理论上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还有一定的局限,还没有从理论上完整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因此,延安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还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
王先俊教授作“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与理论创新”专题报告
8月13日下午,皖南医学院党委书记、安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先俊教授应邀作题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与理论创新”的专题报告。
王先俊指出,高度的理论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政治优势,而党的理论自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理论与实践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极端重视;二是在创造性地回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必要的和可能的。理论创新的必要性有学理分析和历史论证两个维度,党的指导理论要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苏共为鉴,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党,不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就会造成亡党亡国的这样的后果。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以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当然要严格区分理论创新与“异端”的本质不同。
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两点:一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二是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理论创新中要勇于担当责任,要重视经典文本与基本原理的学习研究,要重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朱平教授作“人生观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 ”专题报告
8月13日下午,《高校辅导员学刊》编辑部主任,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朱平教授应邀为学员作题为“人生观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 ”的专题报告。
朱平教授认为,幸福观教育主要涉及《基础》课教材中的理想信念、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环境、择业观、创业观和恋爱婚姻观等内容。从积极方面看,理想、信念和目的赋予人生主体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希望,这是支撑人活下去并且活的有意义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力量。从消极方面看,人生的目标理想是预防和治愈迷茫失落、空虚无聊等痛苦和不幸的精神良药和心灵鸡汤。人生态度与人生幸福,人生环境、人生价值与人生幸福关系密切。
朱平教授围绕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的现状,指出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点在于,一是精神幸福观教育,精神幸福是超越于动物至上的更高层次的真正属于人的幸福,人的幸福是以精神幸福为本质的物质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二是过程幸福观教育,过程幸福观是把幸福看作是一种永恒追求和不断实现的创造过程;三是社会幸福观教育,社会幸福观超越个人幸福的局限, 以全社会全人类幸福为理解和实现幸福的出发点的幸福观念。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学的策略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和幸福观教育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对理想的期盼和坚定不移地追求中感受到幸福;把远大的理想、志向和现实目标的设立和追求结合起来;用身边的榜样引路和激励,用真情交流产生感染力。
彭启福教授作“诠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专题报告
8月13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思政部博士生导师彭启福教授应邀给参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培训的学员做题为“诠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问题”的专题报告。
彭教授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临的文本与现实的张力这一问题入手,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是我们最容易犯的两大错误,而这两个错误就直接来自于文本与现实关系的断裂,与此相适应,诠释学理论着力去解决的问题正是文本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方法论诠释学是回到过去的运动,而本体论诠释学则是探讨理解与存在、现实之间的关联,后者更加直接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研究如何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的问题。
在方法论诠释学中,距离是理解的障碍,故而要努力的克服与超越;而在本体论诠释学中,距离所造成的古今、中外的理解上的差异,不仅不是理解的障碍,而且不是理论创作与生成的基本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之中,正是由于我们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存在着时间距离,才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条件。
干成俊教授作“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
专题报告
8月13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思政部博士生导师干成俊教授应邀给参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培训的学员做题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特征”的专题报告。
干教授在报告中观点明确地指出,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辩证性是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正是这四个本质特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当我们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时,主要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就世界观而言,我们的世界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第二,就认识论而言,实践的观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第三,就辩证法而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为辩证法奠定了理论根基。第四,就历史观而言,实践是社会历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始终毫不含糊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这一阶级立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中立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服务的,是代表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它毫不隐瞒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唯物史观;第二,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本质的剖析,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辩证法在历史进程中就表现为历史的方法。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作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的核心既是辩证的方法,也是历史的方法。历史演变和发展的方式是源自于历史本身的运动,历史的演变是自我演变,历史的发展是自我发展。